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精致淮北十大事件”是什么?淮北市有多少“中国好人”?淮北市将在什么时候举办新一届食博会?……如何让市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更加理解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课题。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淮北”“精致淮北”等概念深入到广大市民心中,正是我市长期以来积极开展舆论宣传,唱响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的可喜成果。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意识形态作为“总开关”,不断巩固舆论宣传主阵地,着力打好新闻宣传主动仗,为建设精致淮北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坚定理想信念,我市始终把“两个巩固”作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2014年,市级主题宣讲达570余场,《淮北日报》刊发相关理论文章150余篇。在市属新闻媒体统一开设专题专栏,不间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武装党员、教育人民。讲好淮北故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强化和丰富创城宣传,淮北日报《文明追梦十八年》系列报道获省新闻奖年度特别奖,推出“中国好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系列报道,打响“好人淮北”品牌。组织开展“精致淮北十大事件评选”,推出“聚焦九个一工程”系列报道,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改善民计民生、积蓄发展力量的有效举措。讲好淮北故事,围绕文明创建等特色亮点,把握食博会、大运河申遗等时间节点,着眼主流媒体、重点稿件,相时而动。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和台湾媒体等多次来淮拍摄专题片,市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了《味道淮北》专题片,在人民网推出食博会、“淮北好人”两大专题报道。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推出一批重头稿件,《安徽日报》整版报道我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经验,《老街的味道》《临涣茶馆》两部纪录片获评省“十佳纪录片”。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我市不断强化党委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网、办媒体,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基本职责,市、县宣传部门也统筹联动,强化引导管理。各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破立并举,针对错误言论,全市宣传战线步调一致、自觉抵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倒性优势。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严厉打击非法新闻站点及假新闻、假记者,严肃处理猎奇、恶炒、突破道德底线的宣传报道。深入开展清源、秋风、净网等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书报刊审读等制度。在改进宣传报道方面,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聚焦社会民生,精简政务报道。

  我市还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落实专项资金近300万元,大力支持主流媒体进军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开辟新阵地。支持淮北日报社成立报业文化传媒(集团)公司,提升网络平台影响力。支持市广播电视台成立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公司,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三者融合。《淮北手机报》接入《安徽手机报》统一采编,成为舆情上下通达的新平台。着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健全新闻网站从业人员准入管理和网络管理工作联动机制,逐步规范新闻网站信息审核与发布工作。积极开展非法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清理整治,建好用好 “淮北发布”政务微博、微信,有效引导舆论热点。健全涉淮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推动网上舆论有效引导与网下事件妥善处置良性互动。

  为创新队伍建设机制,我市不断完善宣传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分期开展新闻采编人员、政务微博管理员等专题培训,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新媒体建设高级研修班。积极开展“两走三提升”活动,推动新闻战线“走转改”,2014年,全市新闻编辑记者下基层达2.3万人次。推行“五点工作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新闻报道的内容审核、流程监控等制度,新闻宣传更加规范有序。

  ■记者 商祥荣 通讯员 郜锋

 

 

【责任编辑 蔡晓铭】

Baidu
map